我很喜歡 Spotify 和 Netflix 的海量內容,但有時也會因為選擇太多而感到迷失。
這類產品大多配套成熟的個性推薦機制,只需通過點擊喜歡和不喜歡的簡單交互、播放頻率和好友信息,就能推導出用戶的個性喜好。
除了用戶個體之外,系統也會合計分析擁有類似喜好的人通常喜歡什么東西。
這些推薦非常有用,我的 Spotify 每周歌單發(fā)現給我推薦了一些很棒的音樂, YouTube 也不間斷的為我推送相關內容。然而這些個性推薦服務任然還有不少提升空間。
我建議個性推薦可以獲取更加細致的信息,以此讓推薦變得更加個性定制化。
這里的關鍵在于理解人們喜歡或不喜歡背后的原因。
長按喜歡/不喜歡選擇操作理由
上面的動畫中,我用 Spotify 作為案例展現了實現方式。當長按“不喜歡”按鈕時,界面顯示選項讓用戶選擇理由:
對“喜歡”的處理也一樣:
如果推薦算法能夠達到這種細致程度,我能夠想象它對用戶的理解會有多深入。例如你最近單曲循環(huán)的一首歌將來會提醒你這段時間的經歷?;蛟S有一種類型的音樂你只會在入睡時聽,而不會混雜在日常生活中。這樣總比單純二進制的喜歡/不喜歡有用多了。
本次案例中,我使用的是產品已有的交互形式,借鑒了“長按預覽”功能。在保留單擊“喜歡”/“不喜歡”簡單操作的同時,也用不打擾的方式允許用戶提供更多信息。
盡管長按是 Spotify 存在的操作,我還是希望提供一點使用指引來讓這個功能不僅被限于高級用戶。如果使用現有的提示彈窗,在單擊“喜歡”之后, 將看到以下的內容:
簡單的操作指引
當前 Spotify 每周歌單發(fā)現的播放頁上,取代“喜歡”和“不喜歡”操作的是“隨機播放”和“循環(huán)播放”。不過我認為在聽推薦歌單和電臺時,了解用戶喜好會更加重要一些。所以在播放推薦歌單和電臺時,播放順序可以移動到“更多操作”的菜單中。對于用戶自建歌單的播放頁,依然可以保持當前的形式。
目前 Spotify 的播控兩邊的按鈕是“隨機播放”和“循環(huán)播放”
嘗試把“隨機播放(Shuffle)”和“循環(huán)播放(Repeat)”放到“更多操作”的菜單里
雖然這次的案例是受限于已有的 Spotify 框架,但是相信背后的理論觀點適用于很多像 YouTube、Netflix、Podcasts 這樣的內容推送平臺。要深刻理解個性推薦的時機和理由,來自用戶聲音也是很寶貴的。在通過大數據觀察趨勢時,這一點將變得更加重要。無論任何,我希望這些想法能夠對提高推薦算法起到作用。
——
Z Yuhan:我翻譯文章不一定代表絕對贊成原作者的觀點,并且原作者提出一種觀點時也未必堅定認為它絕對正確。個性推薦在未來的可能性還有很多,本文提出了一種假想,不論你是否贊同,歡迎在評論區(qū)探討。
原文作者:Heiko Maiwand
原文地址:How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suck less
譯者:Z Yuhan,知乎專欄:交互進階